考古新青年譚培陽:我在川西高原“找石器”

 人參與 | 時間:2025-11-23 06:07:46
考古新青年譚培陽:我在川西高原“找石器”
考古新青年譚培陽:我在川西高原“找石器”
考古新青年譚培陽:我在川西高原“找石器”
(神秘的找石器地球uux.cn報道)據封面新聞(記者 戴竺芯 楊博):在人類300多萬年的歷史中,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考古時間,都處在舊石器時代,新青杭州外圍(杭州外圍女)外圍聯系方式(電話微信199-7144=9724)1-2線城市快速安排,真實到達無任何定金尋找舊石器時代的年譚歷史就是在追溯人類的童年記憶。日前,培陽在四川甘孜州稻城縣,川西一處距今至少13萬年的高原舊石器時代遺址被揭露出來。
在這里,找石器一支來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北京大學的考古聯合考古隊正進行著第一階段野外發掘的收尾工作。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助理館員譚培陽就是新青其中一員。穿越川西高原,年譚登上高山,培陽淌過河流,川西他和他的高原小伙伴們尋找一件件石器,用它們追溯遠古的找石器杭州外圍(杭州外圍女)外圍聯系方式(電話微信199-7144=9724)1-2線城市快速安排,真實到達無任何定金人類記憶。
高原調查20天 首件精美手斧驚喜出現
出生于1993年的譚培陽是重慶小伙,看中了川西高原的舊石器時代研究工作潛力,學習舊石器時代考古的他畢業后,加入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舊石器時代考古團隊。2020年起,他們開始了川西高原舊石器考古專項調查工作,數月在原野上穿行,稻城皮洛遺址就是在這次專項調查中發現。
“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河流階地,和史前時期是不同的。”譚培陽說,古人一般會選擇臨河而居,隨著河流的下切,階地會被抬高,階地越高,年代越早。皮洛遺址的位置也是這樣,它位于傍河的三級階地上。眼見著高高的階地,通過對地形地貌的基礎判斷,他們在稻城縣平洛村停下車來,徒步登上山坡,進行初步調查。
那是在2020年5月12日,在一處電線樁旁,隊員小秦在地表發現了第一件手斧。手斧被放在電樁旁的小坑一側,“當時還以為是小伙伴放在那兒的。”小秦叫來小伙伴們,互相確認了不是對方放置,所有人都興奮起來。
“當時我們已經跑了20多天,沒有什么重要的收獲,這件手斧的發現十分驚喜。”譚培陽說,手斧外形十分典型,也很精美。沿著這條線,隊員們繼續采集,陸陸續續,不斷有手斧出現。“當時就意識到這里可能很重要。”團隊立刻向單位報告了情況。此后經過專家論證和國家文物局審批,2021年4月底,一場尋找川西高原遠古人類活動信息的考古發掘工作在稻城皮洛遺址開始了。
大風打亂工作計劃 反反復復為石器制作“身份證”
在高原進行考古發掘,隊員們需要克服的除了高原反應,還有較為艱苦的氣候。有時候,隊員們一天之內就要經歷刮風、下雨、出太陽、下冰雹等多種天氣。
對工作影響最大的,要數山上每天下午刮的大風。揭開地層后,一件件石器露出,堆疊在土壤上。為了更加準確地記錄每件石器的出土情況,考古發掘隊員在取出石器的時候,需要在每一件石器上做好標簽,記錄其坐標、位置等出土信息,并進行編號和拍照記錄。標簽紙,就類似于石器的“身份證”。他們用小釘子將黃色的標簽紙固定在石器旁的泥土中。
往往一陣大風刮來,標簽紙被吹得七零八落。考古隊員又只好重新操作一遍,標簽重新插放,照片重新拍攝。“沒有辦法,為了確保后續研究,出土石器的信息必須準確,所以我們要對每一件出土器物的信息負責。”譚培陽說,這次出土的7000余件石器中,幾乎每一件都經歷了這樣的反復過程。雖然工作量大,但是看著一件件石器被規規矩矩的轉移到工作站中,心中感到十分滿足。
復原漫長歷史過程 以石器探尋人類的過去
與人們想象的有所不同,實際上,考古調查生活是非常枯燥的,且處在高原上,體能的消耗比平原地區大很多。譚培陽說,日行百里、腳丈萬步是日常,所到之處幾乎都荒無人煙。“每天都跑很多階地,早上出發,天黑才去到臨近的縣城休息,途中沒有飯店,就自備一些干糧解決。”譚培陽說。
然而,野外工作并不全是“野”的,最初的驚喜都終歸會歸于平淡。“每天都只是想著怎么繼續把工作往后推進,下一步做什么。”譚培陽說。
在他眼里,有意思的不只是發掘工作本身。對每一件石器,他幾乎都會細細揣摩。它們來自什么年代?使用了什么技術?十多萬年甚至幾十萬年前,我們的祖先是怎么把握著它?在制作修理它時,他們思考了些什么?制作成功后又是怎么使用它生活?最后又為何將它遺棄?
問號一個接一個的在他腦子里冒出。一件石器,穿過了時光隧道,被完全不同時代的人把握在手中,那種奇妙的感覺難以言喻。我們到底從哪里來,如何成長到現在的模樣?在譚培陽眼中,人類的歷史與人生或許并沒有太大的不同,逝去的歷史就像是我們每個人模糊的幼年記憶一樣。一步一步,通過尋找石器,試圖探尋人類的過去,或許就是他工作的意義。(原標題:考古新青年|我在高原“找石頭”) 頂: 688踩: 5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