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家電賣場觀察:電視展示區中國品牌僅一家
來源:骨軟筋酥網
時間:2025-11-23 19:27:21
導讀:中國電視品牌在國內影響力十足,北美但在國外卻身處尷尬局面。家電
在CES展召開前夕,賣場福州外圍(外圍預約)外圍女聯系方式(電話微信156-8194-*7106)一二線熱門城市上門《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了北美家電業六大銷售渠道中的觀察國品Target和Costco,這兩大賣場分別針對的電視是中低收入和中高收入消費群體,二者在北美分布廣闊,展示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最為真實的區中北美家電市場格局。但在走訪中,牌僅記者發現了一個尷尬的北美事實,兩大賣場中的家電彩電展示區絕大部分都被韓系品牌三星和美國本土品牌vizio所占據,僅有少量的賣場LG品牌以及中國品牌TCL。
對于中國品牌在目前競爭格局中的觀察國品表現,TCL多媒體北美公司總經理毛初文表示:“在北美市場,電視TCL也是展示經過從零到有的艱難過程。這一過程,區中福州外圍(外圍預約)外圍女聯系方式(電話微信156-8194-*7106)一二線熱門城市上門韓系品牌同樣經歷過。”
同時她認為,北美市場消費者相對而言更為成熟和理性,并不會受到廣告太大的影響,一些在國內常用的“玩法”在北美是無法通用的。
近年來中國彩電巨頭TCL、海信、創維紛紛將未來的成長空間鎖定在海外,但在國內已經基本掌控行業話語權的他們,面臨的是一個全新的市場格局和消費習慣。
尚未完全滲透銷售渠道
據了解,在北美的家電產品銷售主要有六大渠道,其中之一是線上的亞馬遜,另外五個則都是傳統的線下實體賣場,在這五大傳統渠道中,又以沃爾瑪(Walmart)最為中國消費者所熟知,另外四大渠道則分別是Sam’s Club,Costco、Target以及Bestbuy。
據一位長期在美國從事彩電行業供應鏈管理的人士表示,上述六大渠道占據了彩電銷售的80%以上,這也就意味著銷售渠道擁有著絕對的話語權。因此,對于想要進入這一市場的中國企業而言,銷售渠道的爭奪就顯得尤為關鍵。
“雖然我們一些國產品牌在國內已經有了二三十年的歷史,但對美國消費者而言,我們就是全新和陌生的品牌。”毛初文表示,2015年TCL多媒體北美市場銷量突破了100萬臺,2016年銷量將近200萬臺,成為北美市場增長最快的電視品牌,“以往來說,TCL北美在整個TCL品牌業務當中占比較小,現在銷量越來越大,在整個體系中占比也在上升,地位也是越來越重要了”。
對于快速增長,毛初文解釋稱:“2016年開始我們正式進入沃爾瑪,這一動作是很重要的,沃爾瑪畢竟占了整個北美電視市場的30%,進入沃爾瑪意味銷量很快就提高了。另一方面,進入這些渠道也同時促進了亞馬遜的網上銷售,亞馬遜的銷售也是成倍地放大,線上線下相互促進,也是銷量增長的一大原因。”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多位行業人士處了解到,目前其他中國品牌也正在不斷進行嘗試,如在亞馬遜上,海信、海爾等企業均已經開始有相關產品銷售,不過在上述六大渠道中,中國品牌的滲透率仍然較低。
中國品牌正快速成長
事實上,據上述長期在美國從事彩電行業供應鏈管理的人士表示,中國品牌要想進入美國的六大主流銷售渠道也并不容易:“第一,自身要有比較強大的整體能力,才有跟渠道商談判的資格;第二,要有合適的定價、品牌以及產品組合策略,這些也都是整體實力的體現;第三,要跟渠道商有良性的循環和互動協調,讓他承認你,認為你是一個合格品牌,有很好的客戶服務,能夠解決消費者在產品使用中遇到的售后問題。此外,像沃爾瑪還會每年進行一次末位淘汰,銷量不好的品牌可能就會在這些賣場中消失,而這些年很多日本品牌都已經消失了。”
同時,中國品牌要真正在北美市場扎下根來,面臨的挑戰還有很多。其中一個是,北美市場的消費者習慣更為成熟和理性,國內的一些“玩法”在北美并不適用。
“北美的消費者非常成熟,兩年前3D電視在中國那么火,好多消費者都要買3D,我們也是大力地推這個,大屏也是。但是在北美的消費者覺得我不需要,我就要普通的能看電視就行,不需要馬上就買一個后十年都不用買電視了。包括現在的曲面電視,推了這么多年,但是在北美真的能夠賣曲面電視的品牌不多,即使賣曲面電視的銷售量也不是很高,只是展示了它的技術方向。”毛初文說。
眾所周知,中國彩電品牌目前已經在國內占有了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日系品牌逐漸式微,而這個過程中,中國品牌的利器是“價格戰”和“性價比”。但這套并不能完全適用于北美市場,因為其定價受到市場渠道及其他多方因素的影響。
“北美這邊有好多規則和中國不大一樣,比如在價格上受到很多制約。我們是供貨商,賣給亞馬遜或者沃爾瑪也好,今天他們想用一塊錢賣和想用一千塊錢賣都是他們的事,如果我們干涉就是非法的。”毛初文表示,以北美渠道商的退貨規則為例,“這邊退貨消費者買了我想退就退了,你為什么要退?他說我不喜歡,用了三個月要搬家了我也不想搬電視,那么就原價退回,售后成本非常高。”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品牌不僅僅是要在北美市場生存下去,更為重要的是要向高端化品牌轉型,并最終能與韓系品牌一較高下,但這個過程顯然任重道遠。
在CES展召開前夕,賣場福州外圍(外圍預約)外圍女聯系方式(電話微信156-8194-*7106)一二線熱門城市上門《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了北美家電業六大銷售渠道中的觀察國品Target和Costco,這兩大賣場分別針對的電視是中低收入和中高收入消費群體,二者在北美分布廣闊,展示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最為真實的區中北美家電市場格局。但在走訪中,牌僅記者發現了一個尷尬的北美事實,兩大賣場中的家電彩電展示區絕大部分都被韓系品牌三星和美國本土品牌vizio所占據,僅有少量的賣場LG品牌以及中國品牌TCL。
對于中國品牌在目前競爭格局中的觀察國品表現,TCL多媒體北美公司總經理毛初文表示:“在北美市場,電視TCL也是展示經過從零到有的艱難過程。這一過程,區中福州外圍(外圍預約)外圍女聯系方式(電話微信156-8194-*7106)一二線熱門城市上門韓系品牌同樣經歷過。”
同時她認為,北美市場消費者相對而言更為成熟和理性,并不會受到廣告太大的影響,一些在國內常用的“玩法”在北美是無法通用的。
近年來中國彩電巨頭TCL、海信、創維紛紛將未來的成長空間鎖定在海外,但在國內已經基本掌控行業話語權的他們,面臨的是一個全新的市場格局和消費習慣。
尚未完全滲透銷售渠道
據了解,在北美的家電產品銷售主要有六大渠道,其中之一是線上的亞馬遜,另外五個則都是傳統的線下實體賣場,在這五大傳統渠道中,又以沃爾瑪(Walmart)最為中國消費者所熟知,另外四大渠道則分別是Sam’s Club,Costco、Target以及Bestbuy。
據一位長期在美國從事彩電行業供應鏈管理的人士表示,上述六大渠道占據了彩電銷售的80%以上,這也就意味著銷售渠道擁有著絕對的話語權。因此,對于想要進入這一市場的中國企業而言,銷售渠道的爭奪就顯得尤為關鍵。
“雖然我們一些國產品牌在國內已經有了二三十年的歷史,但對美國消費者而言,我們就是全新和陌生的品牌。”毛初文表示,2015年TCL多媒體北美市場銷量突破了100萬臺,2016年銷量將近200萬臺,成為北美市場增長最快的電視品牌,“以往來說,TCL北美在整個TCL品牌業務當中占比較小,現在銷量越來越大,在整個體系中占比也在上升,地位也是越來越重要了”。
對于快速增長,毛初文解釋稱:“2016年開始我們正式進入沃爾瑪,這一動作是很重要的,沃爾瑪畢竟占了整個北美電視市場的30%,進入沃爾瑪意味銷量很快就提高了。另一方面,進入這些渠道也同時促進了亞馬遜的網上銷售,亞馬遜的銷售也是成倍地放大,線上線下相互促進,也是銷量增長的一大原因。”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多位行業人士處了解到,目前其他中國品牌也正在不斷進行嘗試,如在亞馬遜上,海信、海爾等企業均已經開始有相關產品銷售,不過在上述六大渠道中,中國品牌的滲透率仍然較低。
中國品牌正快速成長
事實上,據上述長期在美國從事彩電行業供應鏈管理的人士表示,中國品牌要想進入美國的六大主流銷售渠道也并不容易:“第一,自身要有比較強大的整體能力,才有跟渠道商談判的資格;第二,要有合適的定價、品牌以及產品組合策略,這些也都是整體實力的體現;第三,要跟渠道商有良性的循環和互動協調,讓他承認你,認為你是一個合格品牌,有很好的客戶服務,能夠解決消費者在產品使用中遇到的售后問題。此外,像沃爾瑪還會每年進行一次末位淘汰,銷量不好的品牌可能就會在這些賣場中消失,而這些年很多日本品牌都已經消失了。”
同時,中國品牌要真正在北美市場扎下根來,面臨的挑戰還有很多。其中一個是,北美市場的消費者習慣更為成熟和理性,國內的一些“玩法”在北美并不適用。
“北美的消費者非常成熟,兩年前3D電視在中國那么火,好多消費者都要買3D,我們也是大力地推這個,大屏也是。但是在北美的消費者覺得我不需要,我就要普通的能看電視就行,不需要馬上就買一個后十年都不用買電視了。包括現在的曲面電視,推了這么多年,但是在北美真的能夠賣曲面電視的品牌不多,即使賣曲面電視的銷售量也不是很高,只是展示了它的技術方向。”毛初文說。
眾所周知,中國彩電品牌目前已經在國內占有了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日系品牌逐漸式微,而這個過程中,中國品牌的利器是“價格戰”和“性價比”。但這套并不能完全適用于北美市場,因為其定價受到市場渠道及其他多方因素的影響。
“北美這邊有好多規則和中國不大一樣,比如在價格上受到很多制約。我們是供貨商,賣給亞馬遜或者沃爾瑪也好,今天他們想用一塊錢賣和想用一千塊錢賣都是他們的事,如果我們干涉就是非法的。”毛初文表示,以北美渠道商的退貨規則為例,“這邊退貨消費者買了我想退就退了,你為什么要退?他說我不喜歡,用了三個月要搬家了我也不想搬電視,那么就原價退回,售后成本非常高。”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品牌不僅僅是要在北美市場生存下去,更為重要的是要向高端化品牌轉型,并最終能與韓系品牌一較高下,但這個過程顯然任重道遠。









